2)第118章 夏至员工大会_我有一座电子工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官方对星尘科技、星汉智行等公司都非常重视,可现在的问题是,整体实力不够强。

  这个不够强指的不仅仅是星尘科技,还有华夏、还有普通人的物质、精神…绝大部分其实不需要星尘科技操心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少。

  “万物互联”主题发布会结束后,推广产品、建设4G城市、扩大充电桩规模、研发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上的快充、扩展产品线、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

  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解决,但陈子凡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利用2G/3G/4G技术交接的混乱时期,将国内的一些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电池、屏幕、电机、芯片、传感器等星尘科技一系列核心技术都得成立子公司、建设专门的工厂用来生产。

  而星尘工厂只负责前沿技术的革新,以及产品最后的精加工、组装。

  这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星尘科技的规模不断壮大,所有技术、生产线都集中在星尘工厂这一亩三分地上未免实在太吃力了,影响力也很有限。

  假设如果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电池的子公司,不仅可以进一步细分电池产品线,还可以趁机将一些游离在外的电池公司吞并掉,吸纳更多优秀人才。

  同理,其他核心技术也一样,目前星尘科技的屏幕是公认的华夏最强、独一档的存在,但其中一半以上的产能都供给给了星尘产品,剩下的才外卖。

  不少星尘科技高层从去年年底就在提这件事了,奈何当时长河芯片工程才刚刚起步,还要为“万物互联”主题发布会准备各种技术、产品、设施基础。

  所以这些事情就暂时搁置了下来,现在“万物互联”主题发布会已经结束了,星尘3、星尘3+等多款产品上市后,新产品的进度也没那么着急。

  星尘4、星尘4+延期了一年,明年大概率只有一款特殊型号的机型以及星尘生态链的新产品上市,留出来的时间会相对宽裕,且还有一点重要因素:

  星尘科技的技术、产品太过强势,靠技术授权下放其他厂商也依旧跟不上,于是便纷纷破产倒闭或者转型,可星尘工厂的产能又没办法满足需求。

  星尘生态链计划的厂商倒是也有不少,但光靠他们解决不了问题。

  现在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各项技术分流出去成立子公司,把一些身处“水深火热”的公司吞并掉,在短时间内实现爆炸式扩张,进一步收割市场。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陈子凡培养了这么长时间的【星尘员工】终于能派上了大用场了,打开意识里的【星尘科技】,他简单查看了一下情况。

  目前的【星尘员工】已经超过了1000人,共计1367人,排除掉星尘科技、星汉智行、星尘速递、星尘网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