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6章 戊寅之变_风起明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新甲等人皆是都力主和议,认为攘外必先安内。

  在永宁、卢氏地区的罗汝才等九营起义军首领,以为洪承畴、孙传庭领军东出潼关是为了合剿自己。

  明军浩浩荡荡东出潼关,对于关内的流寇造成了极大的威慑。

  罗汝才急忙拉起队伍跑到湖广均州,向太和山提督太监李继政求抚。

  李继政传信熊文灿之后,同意接受招抚。

  罗汝才同小秦王白贵、整十万黑云祥三营屯扎于房县,其他五营则被安置于竹溪、保康一带。

  国内的寇乱在这个时候已经是消弭了大半。

  但是杨嗣昌认为眼下国内局势仍然不稳,虽然国内寇乱暂消,但是却未能竟全功,恐有死灰复燃的危险,更是需要花费气力之时。

  眼下京畿地区集中的兵马几乎是北地所有的可战之兵,清军大举南下明显是有备而来,与其决战只怕是难以成功。

  而一旦孤注一掷与其决战,战败之后恐怕有倾覆之险。

  再度言称:“攘外必先安内,自古未有内乱不止而能对外取胜者。”

  但是卢象升的回答却是坚持主战,上奏曰:“臣意主战,不主抚!”

  当时明廷之中并不说“和”,而是称为“抚”,两者之间虽说还是有区别,

  卢象升的话动摇了崇祯原本想要暂时稳住建奴,专心平定内乱的想法。

  崇祯沉默良久,最后回道:“外廷有是言,朕未之许也。”

  十月五日。

  崇祯取内帑四万金以犒军。

  十月六日。

  这个时候的崇祯,在卢象升的影响之下,也是下定了决心。

  卢象升最后所说的话,还是打动了他。

  “敌人强来而不能困,使得意去,后日益轻中国,宋事可鉴也。愚意唯以一战决之。”

  前宋之事历历在目,崇祯认定了卢象升说的是为正理。

  杨嗣昌亲送卢象升至营外,临别之时屏退左右,再三告诫卢象升不要与清军浪战。

  卢象升返回昌平,重新掌握勤王大军之权。

  崇祯则派内臣为使,又赐御马百匹、太仆马千匹、银铁鞭五百条。

  卢象升受赐长叹曰:“圣君神武。纷纷言抚者何为也?庸臣误国一至此乎?”遂决策议战。

  ……

  从潼关到北京,有数千里之遥,并不是一段短暂的距离。

  当初作为家丁的时候,陈望并没有觉得赶路有多么的艰辛和疲惫,因为无论吃穿住行都是一等一的待遇。

  但是现在陈望领着一营兵马,这一路来就并不轻松了。

  作为勤王军,按理来说兵部、户部等部应当安排好人,在沿途的州县准备足够的补给补充。

  但实际上,这一路过去,得到的补给少之又少,甚至最糟糕的时候连一天一顿饭都吃不到。

  一切彷佛又回到了崇祯八年的那个下午。

  官道之上,布满了身穿着布衣,头戴着红笠,肩扛着长枪或是火铳的军兵,所有的人都是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