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0章 全身都是戏_舌尖上的神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个团体还在,只是创始成员只剩了北方曲校的教师佟守本,其余的都已身归那世去了。

  在小剧场听相声,有意思的并不只是相声。送花篮这一现象就很有意思。起初以为这些花篮是热心观众为向演员致意而从花店买的鲜花,但后来发现好像并非如此,因为每次服务员摆在台前的总是那几只丑陋的塑料花篮。

  并且还要特别指出热心观众送的花篮的个数,说白了就是观众打赏单个演员的较为婉转的形式。打赏的金额交给前台服务员,服务员将等额的花篮摆放在舞台上,并待散场后将赏金交给演员。

  早年一个花篮是十元钱,现在已经涨到五十一百,还是从歌舞厅借鉴的。演员在得到花篮鼓励后,会以返场的方式致谢。即便是没有花篮,只要观众热烈鼓掌,演员们就会返场。

  虽然不太好笑,但听的就是这股子味道,现在德云社已经号称亚洲最大男子团体,老郭已经C位出道。

  出来往鼓楼走,两侧有很多有意思的小店铺。捏泥人,吹糖人,古玩,传统剪纸。偶遇一家博物馆,居然主打民国情怀?

  青砖红墙,装修古朴,走进这里仿佛从现实生活中瞬间穿越到民国复古风情。仿佛一身旗袍的美女,踩着优雅的高跟鞋,在昏黄的灯光下,诉说缠绵的柔肠。

  比较有创意的将张爱玲里的篇章打印出来,穿成串从天花板一直挂到地面上,往里走会看到一个满是帽子的地方,挂着的都是民国时期美女们最流行戴的花边帽,摆放起来也是错落有致。

  整面墙都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大明星,什么阮玲玉、蝴蝶、林徽因,按照现在的审美来说,有点丑!

  直到今天,津人仍然对各种文艺表演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周末去名流茶馆听京剧或相声、去水滴大馆听演唱会、大剧院欣赏音乐剧或交响乐,已成为一种由内而外生发的习惯。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殿堂高雅与市井通俗,这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和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被精准地概括为两个字“归哏”,可能源自近代以来租界西式幽默和华界市井文化长期的相互作用。

  这座城市里的人过着一种乐乐和和的生活,用笑声包容困窘,用欢乐纾解忧愁。

  也许物质生活质量一般,也许心理节奏与更快的现代都市节奏不大合拍,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天津人都能在美食和文艺中找到身体的慰藉与灵魂的寄托,不服韶光,热爱生活。

  曲艺圈有个说法:京城人要想证明自己,能耐有多大,到底火不火都必须过津人这道关。要在这演不活,说明能耐还不行。尤其是说相声的,不在这一亩三分地扬扬腕,绝对不能服众。

  就在街上遇见一幕,一个50来岁的人骑自行车,从自行车上下来,前面的红灯得等,隔了一会儿,绿灯来了,往自行车上要过道。

  可是也不知道怎么着,腿脚不利索还是怎么回事,上了好几下没上去,后面岗楼的交警就来调侃一句:哎,哎,哎,我说,你那杂技回家练去啊。

  结果这位头也没回来了一句:笼子里面待着得了!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