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〇三八章 美国之行(九)_燃烧的莫斯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了卫国战争初期的大溃败后,总算稳住了阵脚,可以凭自身的力量勉强抵挡德军的进攻了,而美国的援助无非是锦上添花,成为压垮德国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等我在莫斯科待了几年,偶尔看到了美军的援助清单,简直把我惊呆了。这何止是一根稻草啊,明显把整头骆驼都压了上去。

  50万辆运输车辆,260万吨石油,22000辆坦克和装甲车,14000架各式飞机,援助了这么多物资,如果还打不过德国人,苏联就真成了付不起的阿斗。朱可夫在战后也亲口说过:“……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处于很艰难的境地,我们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弹药;没有美国人的斯蒂贝克牌汽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提供的。”

  “……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资,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们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国人真诚地给我们迅速生产并提供了许多钢材,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材,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

  “……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卫国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

  虽然我来到这个世界也一年多时间了,但有件事情我始终没搞明白,于是便趁这个机会问了出来:“上校,我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

  “将军,您请问吧。”亨利上校客气地说道。

  我在脑海里组织了一下词汇,然后问道:“上校,我想知道美国的援苏物资为什么不从美国的本土,经加拿大运到阿拉斯加,再从白令海峡运到苏联的远东呢?”

  听到我这样弱智的问题,亨利轻轻地叹了口气,说:“您如果看过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情况,您就会明白,在这条线路运送物资是很困难的,路上的损耗会大得惊人。就算勉强到了远东,离苏联的作战前线依然有上万公里。”

  “正是因为如此,”埃尔曼也接着说:“运送物资的船队,才会选择经英国中转,走北冰洋,最后到达苏联的摩尔曼斯克的路线,那里是天然不冻港。援苏的物资都卸载在那里,然后在转运到苏联的各个地区。可惜这条路也不太安全,路上容易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几乎每次出去,都会损失几条船。”

  “对了,中校。有件事情我想问问你。”亨利在向我翻译了埃尔曼的话以后,忽然转头问对方:“大西洋舰队在下个月是否要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