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40章:爵位制度_清末之超级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封王归封王,大部分的权利是归帝国内阁的,而军权是归帝国皇帝的,封王大多是一种身份上的象征。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情,具体的制度还要进行重新制定和完善。

  只要王光绪在这个位子上一天,无论是军权还是权利制度都是在理论建设阶段,最终的聚顶全都在他手上,除非他觉得自己没必要在这个位子上了。

  “吾皇圣明”

  几名大臣都是震惊无比,几乎所有人都是知道这位皇帝似乎对满族不是特别感冒,当初亲征不久满汉勋贵都杀了不少。根本不存在任何偏袒行为,要说偏袒的话,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偏袒当初相对弱势的汉族。

  但是他们没想到皇帝居然能够做到皇室集体改姓

  归汉的地步。

  但是王光绪显然不是特别在意这个改姓的问题,他本身就是穿越而来,改姓王道士改回了他的本性,不过名的话要叫“恬”了。

  他更关心的是勋爵制度。

  所谓的爵位并不是西方世界的专属,他们充其量是后来者而已,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世爵从夏商时期开始,近代结束,所以不为人所知。

  王光绪虽然说的是周朝的勋爵制度,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泛指,意思就是恢复勋爵制度。

  他设计了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县伯、县子、县男11个等级,非军功和皇室不得封爵,并且除了皇室的爵位会随着集成而逐步降级至没有之外,其他的爵位都能够继承三代,也就是说同一个等级的爵位能保持三代。当然只能由长子一人继承。

  当然这个爵位只是荣誉而已,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果没有正式分封是不会存在真正的封地的。

  原本王光绪的要求更严格,凡是在原本只要在大清曾经的领土范围内取得的军功都不能被封爵,所以迟迟没有提出爵位制度,但是后来觉得这个条件过于苛刻,便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既然王光绪提出了这点,几名臣子自然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文官集团对于只能军功封爵这个要求虽然遗憾也没有什么不满,毕竟这是人家用命拼出来的。

  在此后的讨论中,爵位和军衔制度被分开,爵位完全由皇室颁发,而军衔除了上将军衔和元帅军衔由皇帝颁发意外,其他的军衔理论上由军部颁发和授予,不过数十年来瓜果帅衔的只有王光绪和李宗棠两人

  而在之后的军功评定当中评上国公爵位的只有李恒章和左宗棠两人,左宗棠是当之无愧,而李恒章作为淮军和北洋舰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也是勉强够格。

  而且两人都早已过世自然没有人反对。接下来能够在公这个层次的也大多都是故去的老将,而或者的拥有爵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