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四六章 天柱山谢恩偶遇_大华恩仇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冯聪当场便允诺将于年后元宵佳节亲奉汤圆上天柱山还情。

  君子一诺,千金不易。

  年初二,冯氏父子便带上行李,离了洛州。一路迎着霜雪急赶,总算提前两日到了天柱山脚下,才歇了半晚便忙开去采办拜寺的一应物事。

  上好的糯米粉,陈年的馅料糊,老井出的山泉水......一整日手脚不停才备好了一担汤圆丸子。

  眼皮儿合了不过俩时辰,冯聪便叫醒儿子趁夜上山了。

  老的举火,则少的挑担;少的举火,则老的挑担。

  登梯苦劳,一言难述。

  苦禅寺知客僧的憩所是在迎客亭百余丈外的一处小峭岩上,位置既凸且高,正好查看上山路上的动静。晦明和尚看着一点火光一路朝寺门靠近,不敢松懈,点着火把下去探查。三人途中相遇,冯聪说明的来意。

  对方既怀如此善意,又是江湖中有名望的人物,晦明二话不说便抢过挑子往山上行。路上轮流“抢”了几次担子,不久便到了迎客亭。

  原本晦明是想安排父子二人入寺住下的,奈何冯聪执意拒绝。

  “我父子既是拜山还恩,便要守住这片诚心。今夜就在迎客亭中歇一宿又如何?明一早,待我二人煮好了汤圆,定欣然叩门入寺。”

  晦明没法儿,只得随了他们。

  天还未亮,他便去请示了师父法难,老和尚只笑了笑,回了句:“施主心诚,不必打搅。”

  冯翊朝晦明笑了笑,问了声早便又急急忙忙跑开,却是锅中鼎沸,正当下汤圆的好时机。

  “大师,烦请借几个陶缸来。”冯聪开口道。

  上山之前,父子二人便议过:夜里行路,需得有人掌灯,是以,一回只挑得一担;两个竹箩受重最多不过两百斤,装了汤圆、大锅便装不得碗筷。

  好在,冯氏心诚在于汤圆,苦禅寺中碗筷自是足用的,带不带去也不打紧。

  “好说!好说!”晦明知他之意,行了一礼便折身朝寺门跑去。

  过了不到半刻钟,六名灰袍和尚各抱着一个两尺宽许的陶缸行来。看得出来,那是寺内用来煮饭的盛具。

  一番寒暄后,冯聪把一锅汤圆倒入陶缸,整好装了个八成满。

  冯翊不敢稍停,很快便又捧来了一笠箩的雪,结结实实地盖在了锅内。

  又前前后后忙了大半个时辰,总算把六个陶缸都装满,箩中还有十几斤汤团剩余。这会儿父子二人皆是又累又饿,正准备下雪融水给自己也煮一锅热乎汤圆丸子,却见一白衣少年快步朝此间行来。

  “老伯,你们在做甚么吃的?”少年一边向冯聪问话,一边探头朝箩中瞧去,嘴里自顾自道,“哦,是汤圆呢!是了,今日上元节。”

  见他一副自来熟的样子,冯聪也不以为意,客气道:“小兄弟,要不要坐下来一起吃一点?”

  “好啊!”白衣少年扬眉笑道,一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