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以工代赈有弊端_不装了,其实我是朱重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乾疑惑:“你又不是织女,还非将自己代入,怨不得我。”

  “是哦。”徐妙锦洒然一笑:“那你随便写咯,我才不在意。”

  徐妙锦傲娇无比,回到城中直接回府,蓝玉让人护送她离开。

  ………………

  院中桃树枝叶欢快摇摆着,阁楼上传来蓝玉的呼噜声,月光下刘三吾絮絮叨叨晃着脑袋,分析旱灾的事,脸上褶皱里都是担忧。

  “朝廷救助只能缓一时,江水可解急,但需要沿江百姓共同出力。不如通过每家灾民出力出工,朝廷按此给他们发放代赈钱物。”

  周乾听明白刘三吾的意思,朝廷代赈的钱物发放不是无偿的,它要求百姓和灾民通过出力出工,投入劳动获取救济粮物。

  说白了就是以工代赈,只是说法有些不同。

  以工代赈在历史悠久,几乎每个朝代都想过这种法子,到了明朝和清朝已经特别完善。

  “刘学士,我不赞成以工代赈。”周乾思考后,摇头。

  “周公子有其他想法?”刘三吾顿时不困了,打起十二万分精神,正襟危坐请教周乾。

  “靠百姓劳动获得朝廷赈灾钱粮是短暂的,我们要明白,是水源充足的沿江干旱。若是引江水救旱,短期内当然可以。但旱灾的源头是不下雨。若是沿江灾民挖水渠这些完工,到那时还不下雨,怎么办。”

  “若是不劳动,百姓就会失去朝廷的救灾钱粮。这只是其一。”

  “其二,沿江百姓中,青壮劳动力只有小部分,都是妇孺孩子,这些人肯定不能以劳力换赈灾,还有生病的和年纪大的,伤残的,除去之后没有多少可用灾民。

  这些不能参加工赈的人怎么办,让他们饿死吗?这是工赈的弊端。洪武初年那次北方黄河水患,便是工赈,当时老弱妇孺口粮艰难,刘学士忘了?”

  刘三吾当下点头,说自己从未忘过洪武初年这些,道:“老夫记得,最早的工赈,是在《晏子春秋》中记载,历朝历代政先效仿。”

  周乾抿了抿嘴,没有回答。水灾时运不进,旱灾时,缺少劳动力。

  要保证以工代赈,不是简单的说说就可以的,需要官员和军队去经常维持才可以。

  清朝便废除过无偿使用劳役,由朝廷出钱粮的做法募劳役,以及灵活的工赈资金制度,从经济和制度等方面保证了工赈实施。

  但是也因为政策和管理问题,使工赈产生了局限性和缺点。

  应天府沿江,只需要救助百姓的田地庄稼和牲畜,等来下雨,情势自然会缓解。

  但朝廷也不能坐视不理,必须积极进行赈灾。

  工赈在明代是比较发达的,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几个特点。周乾边说边将这几年的赈灾经验,用纸你写给刘三吾看。

  明朝工赈,前后差别明显,前期工赈这种救灾方法用的很少,应用广泛在明中期。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