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零六章:秩六百石_六朝汉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卫青,带回策论数份,其中,竟蕴含治河之策!”

  “当日,朕点灯夜读,阅之,读之,召集有司论之,皆认为可行!朕由此观之,此亦天意也,天不绝吾大汉,天不绝吾百姓!”

  “昔禹疏九江,决四渎。间者河溢皋陆,堤繇不息。朕临天下十余年,天若遗朕士而匡通焉。”

  “闻卿尚未加冠,又因治河之事,急不得,需徐徐图之。朕再次许诺,待功成,朕愿亲自迎卿于郊外,为卿加冠,行封侯之事!”

  “钦此!”

  “呃呃……”司匡愣住了,抬起头,望着张汤。

  怎么就钦此了?

  赏赐呢?

  文景之治留下那么多遗产,刘彻你小子总不能一毛不拔吧?

  “张公,就这么……”

  “安静!吾还没读完!”张汤抬头,冷声打断,“此帛蕴含两份圣意!”

  司匡喘了一口气,低着头,继续拱手作揖,“诺!”

  张汤哼了一声,目光移动,继续阅读。

  “敕令!”

  “胶西人士司匡,献诸策有功,然治河之事尚未功成,朕无法赏之,只好另行一策,实行封赏。”

  “朕闻之,昔周武王设匡人,掌达法则,匡邦国,而观其慝,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

  “朕行推恩,诸王、列侯数量将成倍增之,鉴地方郡守公务繁忙,与王侯时常往来,恐玩忽职守,特在御史大夫之下,重设匡人之职,由卿担之!”

  “匡人,秩六百石,司(掌管)匡正诸王、列侯之职,由卿担之!”

  “卿巡查列国,察王侯不法之事后,可拟奏折于递交长安。匡人所递奏折,不需经兰台,可直入石渠阁!”

  “鉴王侯拥有私兵,朕给予卿调动郡国五百人以下兵马之权。必要时刻,可暂掌郡国一千石以下隶属中尉之官吏。”

  “钦此!”

  这份奏折,明面上是因为治河之策无法施行而特别设置的,实际上,这才是刘彻的本意——匡诸侯,使之听命于皇室。

  新旧外戚的权力已经足够大了,他不希望把这个权力,再交给那群人了。

  推恩,势在必行。

  而负责监察之人,有谁比提出此策的人更适合呢?

  推恩令的策略提出来的那一刻,司匡若不想重蹈晁错之覆辙,就必须和刘彻站在同一条船上。

  张汤把帛书合上,走到案几旁边,掀开左侧的丝绸,把用金色绸缎包裹的大印提了起来,沉声,“接旨吧!”

  司匡深吸一口气,眼神火热,注视着帛书,激动到无以言表!

  这份任命,代表他正式迈入了地主阶级的中层。

  立刻作揖而拜,高呼,

  “臣,接旨!”

  “陛下万年!大汉万年!”

  司匡弯着腰,从张汤手中恭恭敬敬地接过诏令,大印。

  请这个络腮胡的男人重新入座食用。

  而他则重新阅读上面的内容。

  看着上面黑色的隶体字:

  匡人。

  司(掌管)匡正诸王、列侯之职。

  蓦然!

  一个念头,出现在脑海。

  司匡瞳孔一缩,反应过来了。

  他想到了一件事。

  一件关于自己名字的事情!

  大母要求单名一个匡的原因,自己可能找到了……

  商周之时,很多人无名无姓,多以职务称呼。

  因此,司匡二字,本就是匡氏一族祖先的名字!

  因此,自己这个名字,严格来说,便是匡姓的总称!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