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四章 考题泄露,想和朕扳手腕?_大唐皇帝李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首之一,但就是这样的制度却一直沿袭到了隋朝初年,至开皇中期才被罢废。

  这就和中国人的乡土意识一般,轻易是不想挪窝的。

  而大业年间,一代雄皇的隋炀帝杨广,第一次创设了“进士科”,令天下士人“投牒自进”,由朝廷举行策试,后又改试诗赋。

  这就是伟大的科举制的开端,不过也正因此,很悲剧的,杨广站在了天下门阀的对立面。

  但不久的天下大乱,却让科举制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但还是令杨广欣慰的是,科举制发明者的名头还是注上了他的大名。

  直到贞观时期,科举制才得以正式确立。

  而所谓科举,即“开科举士”之意。

  唐代先后所开的科举名目甚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八科,除“明经科”与“进士科”外,其他均为专科,不为世人所重。

  而大唐一代,独为世人所重者,唯有“进士”一科了,这也是薛元超人生三大恨之一的由来。

  而施行科举制后,所有人只要自认为有应举的能力,就可以“怀牒自投”,向所在地的州县报考,既不需要像两汉那样经过地方官察举,也不需要像魏晋以来那样等待九品中正评定。

  虽然唐代的入仕之门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其考试过程却非常严格。

  考生必须先通过县考、州考,然后才报送朝廷,参加礼部的大考。

  考试及第者并不是马上就能当官,而是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而已,必须再通过吏部举行的考试,及格者才能正式授官。

  而吏部考试却有四个条件:“身、言、书、判”。

  “身”是指容貌仪表,讲究的是“体貌丰伟”;“言”是指口才谈吐,讲究的是“宏词辩证”;“书”是指书法,讲究的是“楷法遒美”;“判”是一种公文判例,讲究的是“文理优长”,往往取一些州县和大理寺过去的疑难案件,“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要求考生必须通晓事理、谙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

  也就是说,要在唐朝政府做官,除了要通过县府、州府、礼部的层层考试之外,还必须通过吏部近乎苛刻的遴选。

  既要长得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要口齿伶俐、雄辩滔滔,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最后还得精通人情世故和法律,能够对疑难案件进行准确的研判,而且“判文”还必须写得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言约旨远

  什么叫人才?

  这就叫人才

  能通过这种考试的人完全可以称之为出类拔萃、凤毛麟角

  后世的精英们,在他们面前都是浮云,当然前提是,政策得以落到实处,否则不仅是浮云,恐怕像九品中正制成为火烧云了吧。

  由于吏部考试的门槛相当高,所以科举及第之后,屡试不中的人比比皆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