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069章 掺杂而来的烦恼_诡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这一条路,原本就是秦直道。只不过秦朝之后,便逐渐的荒废,没有了维护和修整之后,道路就渐渐的退化成为了雕阴之前山道的那副模样,被杂草和灌木渐渐的侵蚀,原本的土基也渐渐的剥落,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普通山间土路。

  原本雕阴这边,是没有修复道路的。只不过因为雕阴这里,因为关中的关系,地理位置越发的重要起来,往来传递的消息时效性也在日益的提升,所以便从北屈那边的那条路开始,沿着原本旧有的土路重新进行翻修和整理。

  因为时间上和生产科技水平的关系,新型道路的延伸速度还是比较慢的,要想真正通往雕阴,甚至是沿着雕阴再往下,恐怕不光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要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所以现在暂时只是像南延伸了一截而已。

  在道路的一侧远处,是跟着道路而进的一个劳役营地,在营地的后面可以依稀的看到堆放得高高的各种修葺道路的物资。一直运输物资的小车队似乎刚好抵达了这个劳役的营地,因此一群衣衫褴褛的劳役正在监工的调配之下正在搬运这车队运送过来的一些东西。

  劳役无疑是最为困苦的,也是整个社会最为底层一部分人。他们负担着最为沉重的体力劳动,却只能获取与他们付出根本就不相符的一点点的吃食。

  而这些劳役显然已经是服役了一段时间了,虽然距离较远,但是也看得出来这些劳役已经是精疲力尽,摇摇晃晃的孱弱不堪,身上的衣物也同样破破烂烂,在山岚的吹动之下,甚至还露出了一部分同样是肮脏无比的肢体……

  这是在封建社会很常见的一个情形,在相对来说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整体社会环境当中,只有通过大量的人力劳动,才能建设一些相应的工程,并且劳役这个事情,也是属于封建领主的一项权利,只要是封建领主觉得需要的,自然就会征集劳役进行建设,而这样的制度,也一直持续到了后世……

  当然,受限于山川、土质、距离、安全、劳动效率等等原因,大规模的征伐劳役其实也是一种对于领地之内正常农业活动的一种损害,所以绝大多数的士族子弟也都潜意识的认为减少劳役,鼓励农桑是一种德政。

  相反的,眼下大量的劳役的情形,似乎展示出斐潜治理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官吏队员当中有一个青年,见到了此情此景,不由得哦吟出声。

  此言一出,顿时引人有些侧目。

  诗经是汉代每个士族子弟的必修课,因此当年轻人一念出此段齐风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其中的意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