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章 创刊号_从1979开始做文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帝都,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

  大院的后面,有一栋五十年代建造的两层小楼,墙面没有半点粉刷的痕迹,任由红砖墙保持着它的本色,墙面上爬满了爬山虎之类的攀缘植物。

  楼上二层就是《当代》杂志编辑部所在地,这里现在还是寂寂无名,但是在以后的岁月里,这里逐渐成为了众多作家成名前的精神产房。

  闯荡帝都的文学青年们个个困窘,《当代》杂志就以改稿的名义,为他们提供连吃带住的待遇。冯骥才,路遥等很多知名作家,都是从这里开启的文学之路。

  现在杂志草创,编辑人员只有从出版社各部门临时抽调过来的几个,办公条件也十分简陋,楼内一间临时调剂出来的屋子,成为了《当代》杂志的办公地点。

  天气已经有些热了,屋子里也没有风扇,六七个编辑正在紧张的审读着一摞摞的稿件,从中寻找着适合发表的文章,六七个人挤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面,众人已经有些脑门见汗了。

  时间已经到了六月份,《当代》杂志的创刊号决定在21号出版,这两天就要最后定稿了。实际上早在一两个月前大致的稿件就已经确定了。

  依靠着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座大山,杂志初创就约到了好几篇相当有分量的文章,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首篇《破城记》,刘亚舟的《山湾屯人物记》,杨纤如的《伞》,秦牧的短篇小说《残雪》,理由的报告文学《她有多少孩子》等等。

  杂志还在行内第一次开辟了“湾湾省作品选载”专栏,刊登了国党将领白崇喜的儿子,湾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永远的尹雪艳》。

  这里面不但有长长短短的小说,有报告文学,诗歌,杂文,散文,小品,回忆录,随笔,评论,而且还有剧本和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使《当代》成为了一本名副其实的杂志。

  不过临近发行日期,现在却出现了两个变数。

  首先是创刊号的头条,定的是剧作家赵梓雄的剧本《未来在召唤》。这是一部倡导在生产生活中打破僵化的思想,破除现代迷信和偶像崇拜的话剧剧本,典型的三幕剧,共十一场。颇具争议的是,在短短三十来页的剧本里面,竟出现了25处“××帮”的字眼。

  再一个就是孙哲带回来的那部《高山下的花环》,里面也有很多和传统的军旅文学不同的地方,有很多新的突破。

  而且这部小说篇幅过长,张伟所写的《高山下的花环》,初稿有15万字,经过孙作家和张伟合力修改后也有13万字。没办法,张伟前世是混网文圈的,注水严重,在和孙作家改稿的时候删了好多水文之后,也比原时空的小说多了四万多字,但这也使得小说情节变得更加饱满,人物更加立体。

  《当代》杂

  请收藏:https://m.sbw12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